博鱼体育- 博鱼体育官方网站- APP下载一篇读懂:120多年了诺贝尔奖的钱为啥怎么发都发不完?
2025-10-13博鱼体育,博鱼体育官方网站,博鱼体育APP下载
诺贝尔奖的新闻,相信你已经看了不少。还剩最后一个经济学奖,预计会在周一公布。我们也会第一时间为你解读,敬请期待。
不知道你有没有好奇过这样一个问题:这玩意儿的奖金究竟从何而来?都120多年了,为什么怎么发都发不完?
网上确实已经有很多分析、很多解释。然而我细看之下,总觉得不过瘾、没讲透。自己一扎进去研究,没想到,背后竟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商业历程。我实在忍不住与你分享。争取这次,让你彻底看懂。
1896年,炸药大王诺贝尔去世,他留下了一笔难以想象的巨款:3100万瑞典克朗。他立下遗嘱,这笔钱存在银行里,本金不动,每年用利息发奖金。
咱们扒拉扒拉算盘算笔账。3100万瑞典克朗。咱就算这笔钱分文不动留到今天,利息会有多少钱?
如今瑞典央行的基准利率,大约是1.75%。这样算来,每年利息大约54万瑞典克朗。
这是多少钱?按照目前0.75的汇率,大约40万人民币出头一点点。再均分给5个奖项,每个奖项8万。如果再考虑到很多奖项是3人共享,那每人到手的奖金,是3万块人民币不到。
这里打岔一句,诺贝尔奖明明有6个奖项,为什么是均分给5个?因为有一个不那么冷的知识:下周咱们要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,并不在诺贝尔本人的遗嘱中,而是一个“加盟奖项”。是瑞典国家银行在1968年单独设立的,并说服了诺贝尔基金会允许其“挂名”。
大白话说,经济学奖的奖金,是瑞典国家银行出,而不是诺贝尔基金会出。因此奖金是除以5。
好了,打岔完毕。接着说回颁奖。前面说到,如果真的纯吃利息,那每位获奖者到手的奖金,大约是3万不到。
没错,如果真的“吃利息”。那如今诺奖的奖金,大概只够获奖者出国穷游一趟,条件想好点都不行。一张头等舱机票,几晚海滨度假酒店,奖金就花光光了。
实际情况是,如今诺贝尔基金会的本金,已经达到67.97亿瑞典克朗(约51亿人民币)。每个奖项的奖金是1100万瑞典克朗。
这就奇了怪了,应该是8万,实际是830万,涨了一百多倍。这究竟是为什么?
你知道这个“一大笔存款,每年吃利息”的传言,究竟是怎么来的吗?很简单,它来自诺贝尔的遗嘱。
我所留下的全部可变现财产,应按下列方式处理:我的遗嘱执行人应将资本兑现为安全的证券,并以此构成一笔基金。该基金的利息,应每年以奖金的形式,分配给那些在过去一年中为人类做出最杰出贡献的人。
然而,诺贝尔毕竟是19世纪的人物。那个年代,现代金融体系还没有成型,世界各国都普遍实行金本位,不能随意发钞,币值相对稳定。诺贝尔非常合理的认为,这笔巨款可以千秋万代。
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会黯然一笑:诺贝尔啊诺贝尔,你真是不知道通货膨胀的厉害。
诺贝尔奖1901年开始正式颁发。然而此后的50年,几乎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太平的50年。两次世界大战,中间还夹着西班牙大流感、1929大萧条。整个欧洲乱成一锅粥。诺贝尔奖历史上仅有的几次停发,几乎都发生在这50年里。
使劲印、疯狂印、往死里印。光是二战的几年间,美元的货币供应量就翻了一倍。分享一项数据:1900年的1美元购买力,大约和1950年的2.83美元相等。也就是说,50年时间贬值了183%。
世界不太平,瑞典也没法偏居一隅。诺贝尔奖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,奖金是每个奖项15万瑞典克朗。到1950年,奖金几乎没怎么变,这笔钱的实际购买力已经下降了69%。
在通货膨胀这部无情的绞肉机面前,时间不仅不是财富的朋友,反而是最大的敌人。
一句话形容:诺贝尔的遗产,在他去世后的前半个世纪里,不但没有丝毫增值,反而在疯狂贬值。
能改吗?很难。因为诺贝尔的遗嘱,规定了必须投资“安全的证券”。然而,遗嘱是遗嘱,现实是现实。这是一个诺贝尔生前完全想象不到的、跨时代级的难题。
照这个趋势下去,诺贝尔奖的收益,没准有一天连刮刮乐都不如了。到今天,它也许会和历史上无数野鸡奖项一样,被扫入历史的尘埃。
转折,就发生在1950年前后。随着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恢复,瑞典人看到了诺贝尔奖持续升高的价值和影响力。
这个人口总数不到1000万的北欧小国,几乎以举国之力运营诺贝尔奖。一步步将它变成整个国家的招牌,甚至成为人类科学界的王冠明珠。
现在,假设你穿越回1950年,执掌炸药大王留下的诺贝尔基金会。摆在你面前的情况非常明确:
原因很简单,债券提供的,是线性的、稳定的、可预测的收入。可是在高通胀的环境下,实际价值会不可逆转的逐渐缩水。
股市,是人类金融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。它通过分享实体经济的增长,提供了指数级增长的可能。它为优秀的公司按下加速键,更让千万普通人可以共享经济成长带来的收益。
这是一个灵魂拷问:是恪守诺贝尔的“字面遗嘱”,眼看其遗产慢慢凋零。还是“违背”那冷冰冰的文字,去实现他真正的愿望?
历史,常常由关键人物推动。让我们记住两个关键的名字:时任诺贝尔基金会主席比尔格尔·埃克贝格(Birger Ekeberg)、执行董事尼尔斯·斯托尔(Nils K. Ståhle)。
这两位的身份都不一般。埃克贝格是极具声望的政界人士,曾担任瑞典司法部长和最高法院法官。斯托尔则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,曾被派出使英国和美国。
请记住1953年,这是诺贝尔奖历史上重要的一刻。这一年,瑞典政府正式批准:赋予基金董事会以“更大的自由度”,重新解释诺贝尔的遗嘱。
从此,他们不仅可以投资传统的房地产和债券,更可以投资包括股市在内的其它资产类别。
其实,这种模式一点都不新奇。如今绝大多数欧美大学的基金会,用的都是这种模式。70多年来,诺贝尔基金会用这种方式,将基金资产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放大。到上世纪80年代,奖金数额已经从15万瑞典克朗涨至100万瑞典克朗。
到1991年,诺贝尔奖达到了一个里程碑:这一年,诺贝尔奖奖金的实际购买力,终于恢复到了1901年初创时的水平。
很多人不知道,诺贝尔基金会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年报,公布其这一年里的资产配置与最新表现。就让我们看看最新的,2024年的年报,它的战绩究竟如何?
截至2024年12月31日,诺贝尔基金会的总资产价值为67.97亿瑞典克朗(50.81亿人民币)。2024年,他们的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11.6%。也就是说,一年新增了近7亿瑞典克朗,也就是5亿多人民币的资产。
其中,奖金5500万(如前所说,5个奖项,每个奖项1100万。经济学奖不从这笔钱里出)。奖委会成员费用3260万瑞典克朗(2437万人民币)、举办颁奖典礼和诺贝尔周活动2870万瑞典克朗(2145万人民币)。管理费用2200万瑞典克朗(1644万人民币)。
68亿的资产、7亿的收益、1亿的开销、5500万的奖金。看来,真的不用担心这笔钱发完。因为发掉的,只是零头的零头、“九牛一毛”。
年报虽然没有透露具体的投资标的,但透露了非常明确的投资大项:55%的股票、10%的固定收益资产(主要是债券)、10%的房地产、25%的另类资产(几乎全部是对冲基金)。
你看,从专业的投资角度来看,这样的资产配置组合非常合理。股票负责增长,债券和房地产负责避险,对冲基金则负责提供和传统股债市场相关度较低的回报来源,减少整个组合的波动。同时,在配置上,也做了多元分散。不仅包括瑞典、美国、欧洲这些成熟的市场,还包含了新兴市场和私募股权。
如今的诺贝尔奖,早已不再是炸药大王的私人小作坊。而是一项由专业基金经理运营的现代基金会。
他们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:实现每年至少3%的投资回报(通货膨胀调整后),同时妥善处理财务风险。他们以稳健增长为目标、以股市为增长引擎、以多元资产配置为避险手段。力争将诺贝尔留下的精神遗产,10年、100年、1000年地流传下去。
70年间,资本从3100万涨到68亿。过去五年,平均投资资本增长率更是9.2%。这个数字太吓人了,连如今的巴菲特也得相敬三分。难道诺贝尔基金会的经理们,真的比巴菲特还牛吗?
话不能这么说。诺贝尔奖作为一项公益性质的非盈利基金会。拥有一项会让巴菲特羡慕不已的特权:
是的,在瑞典举国之力的扶持下,在诺贝尔奖委员会的不断努力下,瑞典在1946年,美国在1953年分别通过了法案:
太重要了。懂财务思维的伙伴都知道,税务就像抽水,只会共享你的收益,不会共担你的亏损。换句话说,税务吃掉的,全都是白花花的利润。
就拿巴菲特举例,2024年,他的伯克希尔·哈撒韦公司,向美国联邦政府缴纳了创纪录的268亿美元税。一家公司就占到了美国全部企业税的5%。平均每分钟交5万美元,全年无休。
有A和B两家投资机构,初始资本都是100万美元,年化回报率都是10%。只不过A免税,B要给利润交25%的税。70年下来,差距会有多大?具体计算过程不啰嗦了,你可以简单记住结论:
A基金的资产会达到7.9亿美元,B基金则是1.6亿美元。25%的税率差异,70年下来,就是5倍的资产差异。
给基金免税,就像给雪球擦油,越滚越快。现在你知道,这项免税政策,对诺贝尔奖基金会究竟有多重要了吗?
换句话说,如果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,也像巴菲特一样要交税。那也许到今天,基金会的规模就不是68亿,而是10亿出头了。每年的奖金也不是1100万瑞典克朗,而是200万瑞典克朗(150万人民币)了。
虽然这依旧不是一笔小钱。但同样,恐怕很难撑起诺贝尔奖这样世界级的影响力。
了解完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,让我们回看那个问题:为什么诺贝尔奖的奖金发不完?也许,我们终于可以给出一个结论:
他生在19世纪,那是化学家的黄金时代。那个时代的化学家,经常是一个配方出来,立马就发财。
除了诺贝尔,还有一个典型例子:纯碱大王索尔维。他拿的几乎是和诺贝尔一模一样的剧本,靠化学配方发了大财后,潜心赞助科学。
这张著名的“物理学家群星闪耀时”大合影,你或许看过。就来自他赞助的“索尔维会议”。
再加上诺贝尔终生未婚,没有后代。这让他留下了一笔当时看难以想象的财富:3100万瑞典克朗。
这笔钱,按照今天的汇率,大概是2300万人民币。你可能要说,确实不少,但要说难以想象,恐怕也夸张了吧?
别忘了,那是1896年。按照中国的纪年法,是光绪二十二年。那一年,甲午战败后的李鸿章,正拖着年迈的身体环球出访。那一年,梵高去世不久,他的画作还无人问津。那一年,莱特兄弟正在家乡俄亥俄州,经营着一家自行车修理店。他们“飞上蓝天”的梦想,还只是一些零散的念头。
1896年的3100万瑞典克朗,究竟是什么概念?我给你提供一个判断维度:和人类最永恒的货币——黄金来比。
按照当年的汇率,3100万瑞典克朗相当于940万美元。而当时的美国实行金本位,1美元兑换1.5克黄金。也就是说,这笔钱相当于14.1吨的纯黄金。如果咱们按照今天的金价再换算回来,是多少?18.2亿美元,大约130亿人民币。
这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后世历史学家估算,1896年的瑞典GDP,大约是16.8亿瑞典克朗。也就是说,诺贝尔的3100万,占到了当年整个国家GDP的1.85%。
一笔捐款,占到一国GDP的1.85%,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。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政府,打起十二分的精力重视。
如果生在英美呢?我做了一个估算,细节不说了,你可以简单记住结论:1896年的3100万瑞典克朗,在英国大约是GDP的0.1%。在美国大约是GDP的0.05%。
没错,只有在瑞典,才会得到如此程度的重视。以至于后来让瑞典以举国之力,将它运营成国家的象征。
最后,诺贝尔的运气足够好。有一帮继承他遗志的人,宁愿冒“违反遗嘱”的大不韪,将基金会一步步运营壮大。
1、发了一百多年,不是因为诺贝尔留的钱真的一百多年花不完。如果真的只用当年那笔钱,如今的奖金,也就够获奖者在上海买半平米房子。
2、但这笔钱,在当时的瑞典,确实是一个天文数字。这让瑞典决定以举国之力运营它,把它打造成给全世界看的金字招牌。当然,如今它确实做到了。
3、经历了初期的浮沉后。如今的诺贝尔奖基金,由一个极其专业的投资委员会运营。他们在多种资产中合理配置,再结合上免税的政策。让这笔基金在控制风险的同时,依旧能够拥有不错的收益。
4、每年发出的奖金,只是诺贝尔基金会资产“零头的零头”。所以,完全不必担心它发完,这笔钱反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。
存起来,吃利息,这看似万无一失。然而在通胀的巨浪面前,最安全的策略,其实是风险最高的裸奔。
基金会后来拥抱风险更高的股市,本质上是用可控的短期波动,换来分享全世界经济的增长。
诺贝尔的遗嘱是“投资安全的证券”,但他的目标是“奖励为人类做出最杰出贡献的人”。
当环境变化,曾经的手段已无法实现目标时,基金会的“违背遗嘱”,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诺贝尔的遗愿。
无论是资产的复利增长,还是奖项影响力的积累,都非一日之功。诺贝尔基金会百年来的耐心运作,才造就了今天的传奇。做正确且长期的事,然后把剩下的交给时间,时间会给你超乎想象的回报。
让我们记住阿尔弗雷德·伯恩哈德·诺贝尔,这位心怀天下的化学家、发明家、企业家、慈善家。每年10月,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他的家乡斯德哥尔摩,瞻仰他留下的伟大遗产。130年来,他从未被人遗忘。此后的人类文明进程中,也将会一直被人铭记。